我想要
一部分人总是要求我们去解释(合理化/justify)自己为什么想要xxxx。他们会问,“你要xxxx做什么?” 它隐含的意思是,就你特殊、就你和其他人不一样,你给我们其他人带来了麻烦。
它创造了一个稀缺的世界,你需要和其他人去竞争资源,你获得的正好是其他人失去的。在这个世界,比别人过得好,是一种错误,应该感到羞愧。你应该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,最终的指向必然是麻木、毫无生气、毫无创造力。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世界。
还有另一个世界。你不需要解释,为什么你想要xxxx,你想要仅仅是因为你想要。想要,就够了。因为想要,所以愿意去创造。这种思维方式(mindset)很厉害,它鼓励你去创造出一些尚不存在的东西,这不是一个稀缺的世界,而是一个富足的世界,因为创造出尚不存在的东西,就是在创造wealth。Elon Musk不需要去火星,他想要去火星。
有一则微博我保存了很久,时常拿出来阅读:“二丫我不担心。她一抽屉的各类体育比赛奖章奖牌很管用,可以对冲学习成绩。她内向、笃定、尖锐,爱憎分明。也有左撇子们一贯的空间感、细腻和想象力,但并不擅长口头表达。她问我有没有大部分时间可以滑雪,少部分时间读书的学校。我说,其实你都可以创造出来你要什么样的方式。即便没有现成的。 ”
看,这就是mindset,思维的设定的不同。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本质没办法共存的。只有拉黑、删除、忘记,一分钟也不要浪费在他们身上。
上面这部分,灵感来自10x is easier than 2x by DAN SULLIVAN, chapter 3
过程即是奖励
考试、体育比赛、工作,我们总是在竞争,却未必会有一个正确的关于竞争的思维设定。我想,在大多数中国家庭,成绩的好坏与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被联系在一起的。只有成功的人,才值得被尊敬、被爱。只有考得好,才会被奖励xxxx。
被这样养育的孩子,会有两种可能:a、他们有一种“必须要成功”的冲动,但悲剧在于,越无法接受失败,越会发现他们无法获得成功。因为他们沉溺在焦虑的情绪之中,即使自己有能力,发挥也会受到影响;b、他们不愿意去尝试,因为没有尝试就失败的话,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。“反正我没有尝试,失败很正常。”
一个很好的关于竞争的思维设定,是乔布斯所说“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.”(尝试的过程就是奖励本身。)不是在尝试赢,而是在尝试把自己最好的水平表现出来。不是要给别人宣誓:“你看,我就是比你厉害。”,而是意识到输或者赢不会影响「我」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,意识到在竞争中不断认识自己、完善自己,才是竞争的意义。尽自己的全力,实现自己想要的状态/事情,这个过程可以比胜利本身更加有趣。
上面这部分,灵感来自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by W. TIMOTHY GALLWEY, chapter 9